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面臨棘冠海星大爆發,台灣珊瑚礁學會及國家公園署海管處去(2024)年組織團隊,移除近1.4萬隻棘冠海星。今(2025)年團隊再度出發,1個月內已移除近3.4萬隻。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稱,海星所過之處猶如海底森林大火,健康的石珊瑚會被啃光,影響珊瑚魚及其他生物棲息,造成生態浩劫,再不加大力度管理,估計該地兩年內珊瑚礁就會被這些「海中蝗蟲」啃光,建議行政院召集跨部門小組應對,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科學研究及移除作業。
今年棘冠海星「部隊」在石珊瑚礁上「直接排隊」
棘冠海星幾乎沒有天敵,只能透過注射稀釋醋酸進行移除。台灣珊瑚礁學會於8日舉行記者會,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稱,2024年東沙環礁西南角藍洞與東側一帶面積約62.5公頃區域,預估共有11萬隻棘冠海星,團隊於6~10月期間,共清除約1.4萬隻。從照片中可以發現,西南角的石珊瑚幾乎死亡,在淺水處已長出藻類。
今年團隊於3~5月再度到東沙進行調查,發現棘冠海星在藍洞2號以東1.6公里、面積約1.6公頃範圍集結成長,1個月內已移除3.4萬隻。鄭明修指,去年進行移除作業時,潛水員有時還需要探頭尋找躲藏的棘冠海星,但今年棘冠海星是「直接排隊」給注射醋酸,「牠整個『部隊』都在下面。」大量聚集的棘冠海星都是40公分以上個體,「正是肥壯期間」,雖然近月已經清掉3萬多隻棘冠海星,但預計入夏後棘冠海星會大量繁殖,每隻母海星可釋放3億顆卵,故需抓緊在5、6月加緊移除。
不過,潛水員注射稀釋醋酸的方法有其限制,例如潛水員不能下潛超過30公尺,而且在20~30公尺可停留的時間很少,若要在較深水位進行棘冠海星的研究調查,需要投入更大量資源及人力。
兩年半內東沙環礁石珊瑚恐被啃光
珊瑚礁生態系擁有龐大經濟價值,魚類豐富會有溢出效應,增加周遭海域漁產量。鄭明修說明,假如健康的石珊瑚會被啃光、變白化,海底生態將嚴重失衡,亦會導致經濟損失。而東沙環礁的珊瑚生態已進入倒數計時,他稱若不加快行動,以棘冠海星「一個月跑一公里」的速度,兩年半內東沙環礁的石珊瑚恐被啃光;若根據國際珊瑚礁損壞賠償案例計算,至少會造成335億元損失。
目前台灣處理棘冠海星問題,缺人、缺船、缺科學研究。鄭明修呼籲政府要採取更積極管理措施,參考澳洲對棘冠海星的管理對策,並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集、成立跨部會小組應對,增撥資金資源進行調查與移除工作。
對此,海洋保育署回覆《環境資訊中心》時稱,去年有與國家公園署合作,移除東沙環礁棘冠海星,分攤船舶服務等費用,亦號召潛海戰將、珊瑚特潛聯盟及本署人員支援移除作業,今年也正在跟國家公園署商討合作。
除了東沙外,海保署稱2021年亦曾針對南沙太平島周遭海域棘冠海星爆發,與中研院合作,共移除941隻棘冠海星;2022~2024年曾4次登島,在82個樣區共移除986隻。海保署呼籲,如民眾在本島或離島目擊棘冠海星,可透過「iOcean海洋保育網」的珊瑚健康回報平台回報相關資訊,以便當局掌握各地棘冠海星入侵情形,若經確認有大規模爆發,將進一步調查及清除。